登录
大数据从业人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大数据”

2016-01-28 10:01:03

多彩贵州网讯 2015年贵州的关键词是什么?肯定少不了“大数据”。我们来做一个大数据统计:在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数据”一共出现了35次,仅仅比出现38次的另一个关键词“扶贫”少3次。

其中: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中出现了4次;第二部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中出现16次;第三部分2016年的重点工作中出现14次;第四部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中出现1次。

这么多的“大数据”意味着什么?几位大数据从业人员从他们自己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里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贯彻执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和信息数据采集应用办法。(摘至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3月,贵州正式宣告发展大数据产业。在全省上下有力的推动下,贵州用不到两年时间,实现了在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率先:率先建设了首个统筹省级政府数据“聚、通、用”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率先创建首个国家级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率先创建国家级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建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众筹金融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和众筹金融等。

成绩斐然,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数据安全和数据市场规范性让人们担忧。于是,《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5年8月,《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工作小组成立,胡頔是《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的一名工作人员。从8月份开始,加班成了胡頔和起草小组同事的常态,几乎每天晚上,胡頔和起草小组的同事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字一句地斟酌条例内容。白天,在完成法规处的常规工作后,还挤出时间多次赴贵阳、贵安新区等地调研,收集意见。

《条例》初稿形成之后,起草小组特意邀请了“云上贵州”、朗玛信息等六家大数据企业召开专题论证会,听取意见。12月初,胡頔又带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奔赴北京,亲自上门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方滨兴多名专家点对点征求意见。12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贵州省大数据立法专家咨询会,再次听取来自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网信办等单位专家和学者的意见。

“几位专家都向我们提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其中多项宝贵意见在条例中都采纳了。邬贺铨院士提出‘鼓励对开放数据挖掘,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发相应的数据挖掘软件与应用并上载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这一内容在《条例》的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第三十条都有体现。”胡頔告诉记者。

半年的时间里,起草小组先后召开了论证会、座谈会、咨询会、讨论会30余次;采取登门拜访、集中座谈等形式,向包括中科院院士、知名法律专家在内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40余人次,听取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意见100余家数百人次,并专门上门与全国人大法工委交换工作意见。此外,还将《条例(草案)》在互联网发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

今年1月15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为大数据的发展立法“护航”。

“立法时间虽然紧张,但通过起草方式创新和紧凑高效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获得了高票通过。此次创制性立法也推进了贵州省立法模式创新。”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大数据立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工作小组组长张卫华告诉记者。

《条例》出台后,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CEO罗鹏说:“那是一道光,照亮了大数据企业的前行方向,引领‘云上贵州’驶入‘蓝海’。”博文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博文也认为,《条例》的出台,能够很好地规避行业争议和杂乱,形成清晰的行业标准。“另一方面,对于贵州各级政府之间的大数据开放共享也将起到引导作用,将对改善相关部门低效率的办公现状,提升整体部门之间交互合作的力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只是一个开始。”张卫华告诉记者,根据发展需要,贵州将针对数据交易等单项内容进行立法,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法规,规范大数据发展应用的有关问题。

“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摘至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贵州耕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贵阳高新区的科技大厦内。一走进公司,就看到一群年轻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干着手头的活。

由于来到这里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记者生怕影响到他们下班。“不要紧,我们下班还早,有时候忙起来还要加班到晚上8、9点。”耕云科技公司副总晏文告诉记者,公司正处于创业阶段,大家都卯足劲想在大数据这个新领域里探索出一片天地来。“这也是这帮年轻人最可爱的地方。”


贵州耕云科技有限公司


赵秭沐今年才大四,虽然仅仅在这里实习了大半年,却已经融入到这个团队里,跟着其他人一起埋头苦干。“我现在做数据可视化的工作,就是把数据拿过来做呈现。”赵秭沐向记者聊起自己的实习经历。“之前都没有什么大数据的概念,只是只言片语听说过。刚来公司实习的时候很不适应,感觉大学的知识和公司实际操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一来都是从头学起的。”但在公司里,同事们并没有因为赵秭沐是实习生而忽略她,反而经常鼓励和帮助她。“这是个新兴行业,大家都是从零起步的,工作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晏文说道。

向对于还没正式走出校门的赵秭沐来说,2013年毕业的杨通杰已经是老大哥了,现在也是公司的骨干之一。“现在我做数据处理,简单说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挑选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大数据的理解,杨通杰总结为量大、复杂。“我想大数据的工作就是把大化小,把复杂变简单。”作为一个大数据从业者,杨通杰已经把大数据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前段时间我买手机买后悔了。”杨通杰告诉记者,他在网上购买手机,事先运用了查价软件后买到一款信息比较好的手机。“谁知后来在另一款查价软件上发现价格更便宜,也怪当时自己不细心。”

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提出,建立大数据监管体系,真正做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但对于大数据的实际操作者来说,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贵州耕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晏文接受采访


“除开政府监督体系来说,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大数据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晏文对记者说:“客观来说,贵州IT的整体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落后的,但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从2001年就进入IT行业,至今已经有15年从业经历的IT工作者,晏文认为贵州在技术方面并不比沿海地区差。“我们落后在观念和理念上,但这方面实际上就是一层窗户纸。所以我们要加快步伐,在新领域大家起跑线一样,同样有机会超越他们,所以要我们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地干下去。”

对于“云在算”,晏文认为这在IT行业里是一次革命。“过去,我们的思维是建本地服务器存储数据,而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模式了。”对于IT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晏文深有体会:“大数据最初是基于谷歌的一些开放式数据进行拓展的,但谁知道今天这种规模。如果我们不能流转一些开发上的思维和模式,我们就会落后。”

“‘天在看’最好理解,不管我们如何干、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运用的客户、群众中,他们说好才是真的好。”晏文最后表示。

过去五年,我省……进入高铁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摘至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每年的全省两会报道,也是一次大数据的整理和运用过程。例如,在政协提案组,面对几百份各界委员的提案,首先要几个人分工,不管用照相机照还是手抄,尽量多地将提案收集起来,把数据“聚”起来;回去再阅读提案,把感兴趣的提案挑选出来,同时还要整理分类,和同事沟通,避免重复报道,姑且算“通”;然后再根据提案采访相关委员,写成稿子传递给读者,就达到“用”的功能了。

目前,所有提案提供给媒体的都是纸质版,而且仅供参阅,不能带走。所以一到开两会的时候,政协提案组外无比热闹,各大媒体的同行们纷纷拿着手机相机在“啪啪”,站着的,坐着的,趴着的,千姿百态。一些同行也抱怨,都大数据时代了,干嘛不提供电子档的?说的也是,但转念一想,大数据不还有个安全级别么,算了,换个姿势接着拍吧。

文章来源:多彩贵州网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0贵州耕云科技有限公司.黔ICP备15002649号-4